LP們究竟基於怎樣的訴求?
先從最近新成立的一隻基金說起。
前不久,深圳市光明東衛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(有限合夥)完成備案。該基金由深圳市光明區引導基金投資管理有限公司、上饒高鐵經濟試驗區東投數字產業發展母基金,上市公司衛光生命即衛光旗下股權投資公司共同出資,東興資本作為基金管理人。
這隻基金的特殊之處在於,據相關人士透露,其是由上饒試驗區母基金主動發起設立的,但注冊地顯示為深圳。通常情況下,政府引導基金出資設立子基金,主要是為了支持本地產業發展,且多數地市對子基金的注冊地和返投比例有明確要求,一般不會主動投資其他城市。然而,光明東衛基金的設立打破了這一固有印象。
順著這條線索,我詢問了幾位政府引導基金的朋友,發現自去年以來,類似由政府牽頭的“拚盤基金”並非個例,甚至有些政府LP出資之後,委托對方城市的政府投資平台作為基金管理人管理資金。
那麽問題來了,這類合作模式背後,政府LP們究竟基於怎樣的訴求?雙方又如何解決利益分配,以及大家最關心的返投問題?
地方政府開始流行“拚盤基金”
目前一級市場上設立的地方政府“拚盤基金”,大致分為兩類。
第一類是由地方政府發起設立,市場化GP作為基金管理人,基金的其他出資方中涵蓋了兩家或多家地方政府基金。我在《20家LP聯手,“宜賓這次押中寶了”》中介紹的宜賓和諧綠色產業基金正是典型代表,這隻基金由宜賓發展創投、廣州產投新能源專項母基金聯手發起,IDG資本作為管理人,其他LP還包括江西國控、湖南財信等地方國資以及險資、AIC等。
這種組合市場上已經比較常見,例如中科創星、深創投等在管的政府引導基金裏,很多都匯集了多地政府LP。這類基金通常盤子較大,規模在幾十億、上百億不等,而現在市場上最活躍的資金——國資LP大多有出資額度限製,很難僅靠一兩家LP完成出資。於是,GP就會主動攢局,聯合多家共同出資,以滿足基金的規模需求。
這類基金的返投思路也相對清晰——通常是按照實繳比例完成。是相對市場化的操作方式,因此這類基金不作為本文討論的重點。
第二類則是多地政府聯合出資設立基金,並由政府投資平台直接作為基金管理人。典型案例是浙江省專精特新(溫州)母基金,該基金由浙江省產業基金、溫州市產業發展基金聯合廣東粵科金融集團共同發起設立,規模30億元,由廣東省粵科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作為GP。
簡單來說,就是浙江、廣東聯手設立了一隻母基金,由廣東的政府投資平台管這筆錢。
這種組合模式放在過去,絕對屬於異類,原因在於跨省市的合作,特別是讓其他政府基金管錢,牽扯到實際返投,甚至是信任話題。不過,很多省市目前已經開始試水。
比如2024年12月底,盛京金控、粵科金融集團等合作設立了規模30億元的遼粵科創基金,這隻基金雖然落戶沈陽渾南科技城,但基金管理人卻是廣東粵科母基金。
不隻母基金,一些政府直投基金也采取了類似的玩法。2024年10月,瓊粵產業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正式成立,出資人包括廣州產投、廣州開發區城市發展基金、海南財金、國新國證投資、海口金控等,總出資額10億元。公司所屬地區顯示為海南海口市,基金管理人則為廣州產投。
對於財務投資機構而言,將基金盤子做大,最直接的收益便是管理費的增加。那麽作為地方政府GP,選擇為其他地區“管錢”,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麽?
政府GP也要“上規模”
“最簡單、最直白的訴求肯定是管理規模。”
某政府引導基金投資人Mike告訴我,他在跟省級GP機構交流時發現,這些GP大多肩負著集團下達的管理規模KPI指標。
背後原因也好理解。有母基金投資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提到,他們在篩選GP時通常遵循3P法則,即People(團隊)、Process(流程)、Performance(業績)。
Mike直言,國資背景的GP,穩健大於一切,絕對收益率不一定是第一目的,風險偏好決定了他們往往缺乏‘快刀斬亂麻’的能力。“舉個簡單例子,如果去年10月,DeepSeek的份額放到了市場上,你看國資會不會率先出手。肯定不會,因為一看財報沒有收入、沒有利潤,盈利時間不明,商業模式也沒跑通,大家肯定不敢投。”
這一語境下,管理規模作為衡量“People”(團隊)實力的重要指標,自然成了政府GP努力拓展的重要方向。“畢竟,管理規模的大小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反映了團隊的投資經驗、資源整合能力以及市場認可度,方便日後募資。”
當然,有些合作背後也存在“非市場化”的原因。
投資人周立所在的產投基金,是某市下屬A區的區級平台公司。去年,他們和隔壁B區的政府投資平台聯手設立了一隻基金,采取雙GP的模式共同投資。據周立介紹,他所在的A區和B區一直存在對口幫扶關係,因此,該基金所有投資標的將全部投向B區現有企業,或是招引落地到B區的項目。
也就是說,出資參與成立基金,並作為GP之一幫B區“管錢”,正是幫扶的表現形式之一。
聊完GP,再說說LP。
從上述案例和數據來看,目前參與組建“拚盤基金”的政府LP組合主要有兩種模式:一種是“雙強聯合”,比如廣東和浙江;另一種是“強弱組合”,如廣東與海南的合作。
在“雙強組合”中,雙方均為經濟發達地區,政府LP出資活躍,且在基金管理規模和投資經驗上具有優勢。二者聯手,最顯性的好處,就是能夠幫助彼此撬動更多的資金和資源,起到杠杆放大作用。而另一方麵,即便都是創投強省,產業優勢和資源稟賦也不盡相同。
投資人劉維所在的C機構,隸屬於長三角某地級市下屬高新區,該市過去幾年因為踩上新能源風口一炮而紅,成為現象級的網紅風投城市。幾年前,他曾牽頭和超一線城市下屬的政府基金S合作設立了一隻“拚盤基金”。
劉維告訴我,當時積極推動該基金的目的,除了學習老牌風投城市的先進模式外,也是希望能通過合作第一時間接觸到該地的項目,這裏他重點提到了人工智能。
在一級市場,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論調:“搞人工智能或人形的,出不了北上廣”。雖然“杭州六小龍”的爆火,打破了這一“魔咒”,但不可否認的是,這三地依然聚集了最多的相關企業和頂尖人才。畢竟,像DeepSeek梁文鋒也選擇在清華和北大中間又租了一間實驗室來吸引人才。
“超一線城市不缺人工智能項目,但是像我們,甚至更低線的城市,是不具備招引AI頂級人才的能力的。我們也希望通過合作,觸達到更多的AI企業。同時作為對方來講,他們投資的項目也有再融資的需求,通過組合基金引入更多的資方,也是他們更樂於看到的。”劉維表示。
此外,除了“共享”資源,兩個強省聯合,也可以通過優勢互補,吸引第三城的企業落到當地。
而在“強弱組合”中,作為資金、資源不具備優勢的一方,有相關投資人坦言,“主要是抱著‘抄作業’的心態,順便通過合作,幫他們(強省市)將一些承載不了的資源接過來。”
返投怎麽搞?
理想狀態下,政府LP之間組建“拚盤基金”是一個雙贏的做法,但是中間也存在很多潛在問題。
比如交流過程中我發現,關於這種模式,大家最關心的就是“返投要怎麽搞”。而且由其他政府GP管錢,如何確保對方不會將優質項目傾斜到自己本地,以及出現意見分歧時,誰來拍板。
這裏分享幾種我聽到的合作模式。
首先,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在設計基金時,就把返投要求講清楚。比如浙江省專精特新(溫州)母基金就明確規定:以母基金對子基金實繳金額為基數,1.5倍投資於浙江省“415X”先進製造業集群產業領域、 三大科創高地及未來產業領域項目;1.0倍投資於浙江省專精特新項目;此外,溫州市、廣東省的返投比例各占0.4倍。⠀
另一種常見的做法是設立雙GP。以上文提到的C機構和S機構發起設立的基金為例,據劉維介紹,在最初的設計方案裏,就決定采用雙GP的合作模式,雙方各出一個基金管理人。
而在投資決策層麵,雙方通過協商分配權力:一方擁有兩票,另一方則擁有一票否決權,以確保利益對等。
值得一提的是,劉維告訴我,在談判時他們還提出了“設立飛地”的合作方案,即C機構在S所在的大廈要一塊區域作為“飛地”,通過基金招引來的企業可以選擇將研發中心放在這裏,但是要將融資主體,以及後續建的生產基地落到C所在城市。
這樣一來,企業核心團隊仍可繼續在原本的城市工作、繳納社保,既滿足了科技人才不願離開一線城市的訴求,又能為C所在城市帶來稅收增長和就業機會。“同時,對於S而言,作為企業的主要研發中心和創新高地,還存在將這些企業引導至深交所上市的可能性。”
說到底,如何平衡雙方利益,本質上是一個博弈和談判的過程。
(應受訪者要求,文中皆為化名)
(责任编辑:中西区)